鑒別(1)本品粉末白色。淀粉粒甚多,類圓形、長橢圓形或腎形,直徑 3~18μm 。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,長80~250μm。梯紋及網紋導管直徑10~25μm 。
(2)取本品細粉0.5g,加水3ml ,浸漬10分鐘后,劇烈振搖,發生持久性泡沫。
(3)取本品粗粉2g,加乙醚20ml,置水浴上回流10分鐘,濾過。濾液分為二份,揮干,一份加醋酐1ml 使溶解,加硫酸2 滴,顯黃色,漸變紅色、紫色、青色、污綠色;另一份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,加乙酰氯5 滴與氯化鋅少量,稍加熱,顯淡紅色或紫紅色。
炮制除去雜質,洗凈,潤透,切薄片,曬干。
性味苦,微寒;有小毒。
歸經歸肝經。
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,涼肝定驚。用于疔瘡癰腫,咽喉腫痛,毒蛇咬傷,跌撲傷痛,驚風抽搐。
用法用量3~9g。外用適量,研末調敷。
貯藏置陰涼干燥處,防蛀。
備注(1)與金銀花、連翹等配伍應用,治熱毒瘡瘍;與鬼針草等同用,治毒蛇咬傷。用于癌腫,常與石見穿、半枝蓮、夏枯草等藥配伍應用。此外,本品尚可用于小兒高熱驚風抽搐。
摘錄《中國藥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