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芨的中藥屬性
【英文名】:RHIZOMA BLETILLAE
【別名】:白雞娃、連及草。
【類別】:活血化瘀藥
【來源】:該品為蘭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(Thunb.)Reichb. f.白及的干燥塊莖。夏、秋二季收獲,除去須根,洗凈,置沸水中煮或蒸至無白心,曬至半干,除去外皮,曬干。
【制法】:洗凈,潤透,切薄片,曬干。
【性狀】:多年生草本。假鱗莖塊根狀,白色,肥厚,有指狀分歧。呈不規則扁圓形,多有2至3個爪狀分枝,長1.5至5cm,厚0.5至1.5cm。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,有數圈同心環節和棕色點狀須根痕,有凸起的莖痕,有連接另一塊莖的痕跡。莖粗壯,直立,高30至60厘米。葉3至6枚,披針形或廣披針形,先端漸尖,基部鞘狀抱莖?偁罨ㄐ蝽斏,稀疏,有花3至8朵,花大漂亮,紫紅色;ò3,唇瓣倒卵長圓形,深3裂,中裂片邊緣有波狀齒,側裂片部分包覆蕊柱;萼片3,花瓣狀。蒴果,圓柱狀,6縱棱突出。種子細小似塵埃;ㄆ4月下旬至5月下旬,果熟期11月中、下旬。質堅硬,難以折斷,斷面類白色,角質樣。無臭,味苦,嚼之有黏性。
有變種白花白芨,花白色,園藝品種有藍、黃、粉紅等色。
【鑒別】:粉末淡黃白色。表皮細胞表面觀垂周壁波狀彎曲,稍增厚,木化,孔溝顯著。草酸鈣針晶束存在大的類圓形黏液細胞中,或隨處散在,針晶長18至88μm。纖維成束,直徑11至30μm,壁木化,具人字形或橢圓形紋孔。梯紋、具緣紋孔和螺紋導管直徑10至32μm。糊化淀粉粒團塊沒有顏色。
【產地】:白芨原產我國,分布在長江流域各省。朝鮮、日本也有。
【采收加工】:夏秋兩季收獲,除去殘莖和須根,洗凈,置沸水煮至無白心,除去外皮,曬干,切片生用。
【性味歸經】:辛,苦、甘、澀,微寒。歸肺、肝、胃經。
【用法用量】:6至15克,研粉吞服3至6克。外用適量。
【注意】:不能和烏頭類藥材同用。
【貯藏】:置通風干燥處。
【摘錄】: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(《本經》)。